你的位置:尊龙脸型是什么脸 > 新闻动态 > >以色列没有打醒阿拉伯人, 却打醒了中国人!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以色列没有打醒阿拉伯人, 却打醒了中国人!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6:45    点击次数:102

2025年6月18日,加沙地带再次传来令人心碎的消息:在过去24小时内,近15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,560人受伤。

这样的数字已经不再让人感到震惊,因为类似的惨剧每天都在重复。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,加沙地带已有超过5.5万人死亡,13万多人受伤。

每天都有新的伤亡报告从加沙传来,每天都有新的家庭被炸弹摧毁。

但让人意外的是,对这场悲剧反应最强烈的不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邻居,而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人。为什么会这样?

从受害者到施暴者

讽刺的是,以色列的建国史本身就是一部受迫害者的血泪史。

二战期间,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施系统性屠杀,约60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中丧生。1947年,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,试图为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提供一个安身之所。

谁能想到,短短几十年后,昔日的受害者会成为新的施暴者?

根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的最新统计,仅2025年3月18日以来,以军对加沙的持续轰炸就造成超过5000人死亡,1.6万多人受伤。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。

更令人不安的是以军的作战手段。

特种部队伪装成平民潜入目标区域、对医院和学校进行精确打击、切断人道主义援助通道——这些做法与当年纳粹的暴行何其相似?

巴西总统卢拉曾在2024年2月的非盟会议上直言:"在加沙地带发生的不是战争,而是种族灭绝。"

这个判断在此后的事态发展中得到了验证。这确实不是两支军队之间的对抗,而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的单方面屠杀。

这种转变实在令人深思。

以色列建国时的《独立宣言》曾庄严承诺要"确保完全的社会和政治平等",如今却在加沙实施着与当年纳粹类似的种族政策。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,这样的历史反转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人性的复杂。

阿拉伯世界的"集体失语症"

面对加沙的人道主义灾难,阿拉伯世界的反应着实令人失望。

除了口头谴责和象征性的人道主义援助,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态度。这种"集体失语"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。

首先是经济利益的考量。

沙特阿拉伯、阿联酋等海湾富国与美国在能源、军售、投资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沙特阿拉伯每年向美国采购数百亿美元的军火,阿联酋的主权财富基金大量投资美国金融市场。这些海湾富国的石油收入最终都要通过美元结算,资金流向美国银行和投资机构。

一旦与美国翻脸,这些经济纽带就会成为致命的软肋。

其次,政治现实更是残酷。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,这个数字超过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全年国防预算。

更重要的是,美国在中东地区拥有强大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力,任何挑战都可能招致严厉的报复。

连一直与美国对抗的伊朗,最近也开始释放缓和信号。

2024年下半年以来,伊朗在核谈判中的态度明显软化,这说明即使是"反美阵营"的领头羊也不愿意彻底撕破脸。毕竟,在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下,完全脱钩的代价太过沉重。

当然,也不是所有阿拉伯力量都选择了沉默。

也门胡塞武装通过袭击红海商船来施压以色列,黎巴嫩真主党也时不时发射几枚火箭弹表示抗议。但这些零星的抵抗力量有限,改变不了整体格局。

说白了,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在打自己的算盘。沙特忙着推进"2030愿景",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投资;阿联酋要维护自己的金融中心地位,不能得罪华尔街的金主;埃及每年从美国拿到数十亿美元的援助,自然不敢轻易表态。

在利益面前,所谓的阿拉伯兄弟情、伊斯兰团结都显得苍白无力。这种现实让人看清了一个道理: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了别人的事业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。

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思考

相比之下,中国人对加沙惨剧的强烈共鸣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。我们的祖辈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苦难,也曾在列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。

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中度过了漫长的一个多世纪。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日战争,更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期之一。

根据国务院新闻办2015年公布的官方调研数据,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,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。

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,是重庆大轰炸中的无辜平民,是731部队实验室里的累累白骨,更是在战场上牺牲的英勇将士……

那时候的中国人也曾把希望寄托在"国际正义"上。

国际联盟发了不少谴责声明,西方媒体也有一些同情报道,各国政府嘴上说要支持中国。但这些表面文章最终都没什么用,真正的胜利还是靠中国军民自己一枪一弹打出来的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西方国家对我们实施全面封锁。朝鲜战争爆发时,美军打到鸭绿江边,中国出兵抗美援朝,硬是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。

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,我们也是靠自己的力量维护了领土完整。每一次危机,都是中国人民用血汗和智慧闯过来的。

正因为有了这些历史经验,中国人深刻认识到一个道理: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,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,而是用实力争取来的。

2023年11月,中国外交部发布了《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》,明确支持"两国方案",呼吁立即停火止战。但中国不会像某些大国那样,嘴上喊着和平,背地里却源源不断地向一方提供武器弹药。

中国人看到加沙的惨状,自然会想起自己民族的血泪史。

我们理解被侵略者的绝望,也明白依赖外援的无力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从中汲取了宝贵的历史教训:只有自强不息,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
实力决定话语权的残酷现实

加沙战争给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主义课程:在国际关系中,道德和正义固然重要,但决定性因素始终是实力对比。

当年的中国为什么会沦为"东亚病夫"?根本原因就是国力衰微、军队腐朽、政治腐败。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,只能选择割地赔款、丧权辱国。那时的中国也曾寄希望于"国际公理",结果却是越来越深的屈辱和苦难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国际尊重?靠的不是别人的施舍,而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钢铁意志、"两弹一星"的战略威慑、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。

当中国拥有了足够的实力,世界对中国的态度自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

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,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拥有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、完整的工业体系、强大的军事实力,以及14亿人民的团结奋斗。

反观巴勒斯坦,缺乏统一的政府、现代化的军队,经济完全依赖外援,在以色列面前毫无还手之力。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下,除了被动挨打,还能有什么选择?

阿拉伯世界虽然人口众多、资源丰富,但政治分裂、军事落后、经济结构单一,在美以联盟面前同样缺乏足够的话语权。它们的石油收入最终还是要通过美元体系回流到华尔街,它们的国防安全也要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伞。

这就是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。没有实力支撑的正义,只能是无力的呐喊;没有力量保障的和平,只能是脆弱的幻想。

中国人从加沙战争中看到的,不仅是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,更是自己民族曾经的屈辱。我们深知,要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,就必须始终保持警醒,始终坚持自力更生,始终把国家实力建设放在首要位置。

正如那句经典的格言所说:"落后就要挨打。"这个道理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。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的教训,也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。

加沙的硝烟仍在燃烧,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还在继续。

但对中国人来说,这场悲剧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再次提醒我们:在这个丛林法则依然主导的世界里,只有强者才能保护弱者,只有自强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。

和平不是祈求出来的,正义不是等待来的,安全更不是别人恩赐的。

只有紧握自己的拳头,才能真正为弱者撑起一片天空。

参考资料:

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:《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》,人民出版社,2015年

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:《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》,2023年11月30日

加沙地带卫生部门:《2023-2025年巴以冲突伤亡统计报告》,俄罗斯卫星通讯社,2025年6月

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:《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状况评估》,2025年



上一篇:票交所供应链平台扩容至38家 小米电子等获准接入
下一篇:铜价“狂飙”, 这家矿业公司半年净赚18.69亿